宜昌:展演薅草锣鼓 传承非遗文化
2025年10月10日,民间艺人在宜昌市夷陵文化中心展演非遗项目“蒿草锣鼓”文艺节目。当日,宜昌举行蒿草锣鼓保护成果展演活动,来自各县市区的民间艺人登台展演非遗项目“蒿草锣鼓”文艺节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当地通过开展培训、举办展演、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推动薅草锣鼓活态传承。同时加强对传承人活动的支持,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中,生动讲好非遗故事,传播好非遗文化,共同营造人人热爱非遗、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宜昌“薅草锣鼓”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属民歌中的“田歌”体裁,起源于生产劳动,过去广泛用于薅草、采茶等集体劳作场景,既能指挥劳动、鼓舞干劲,也能调节劳作情绪。其艺术表现力丰富,曲目多样、唱腔多变,老艺人用“九腔十八板、三十六种号、七十二种腔”便能概括其大观。
宜昌“薅草锣鼓”这门技艺以家族、师徒、村落传承为主,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表演形式分一锣鼓、夹锣鼓等多种类型。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宜昌夷陵区已培育国家、省、市、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0余名,建成4个传习所,还通过抢救性挖掘整理出500余首珍贵曲目,出版省级非遗丛书《夷陵薅草锣鼓》,为文化传承留下宝贵资料。(视界网 张国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