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车车灯”(楚风楚俗摄影大赛)(已下载)
“车车灯”又名“小车舞”,有的地方称之为“跑旱船”。最初以逗笑、娱乐为主,民间又叫“逗幺妹儿”。 “车车灯”起源于清朝末期。解放前由河南、河北传来,当时因为黄河泛滥和虫灾,两地荒民流落四川,他们通过表演“车车灯”四处拜年,讨取生活费。后来这种喜庆热闹的表演形式被许多民间艺人学会,通过演出实践,不断吸收、融化当地的民间音乐、戏曲的打击乐,又融入民间舞蹈的形式,逐渐演变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剧种。在城乡广为流传起来。
“车车灯”是用竹竿、彩绸、纸花制作、装饰成的一辆独轮车,小车周围用布围裹,车的两侧绘制有车轮图案。“车车灯”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表演者3人,1人饰么妹,1人饰小花脸,1人饰车夫或艄翁。也有四人表演的,还有7人表演的,除上述3人外,增加4个手执灯笼的“报子”(打场人)。灯班均由乡村表演技艺较高的老艺人领头,串联一些爱玩灯的人,临时组成“车车灯”队,春节期间四处玩灯,春节一过即行解散。
表演时,“车车灯”内一女子(幺妹儿),打伴成新娘,走“十字步”,后面车夫或艄翁走“行进步”,旁边一位小花脸,身穿古饰服装扮丑角,走“大十字步”,跑来窜去,扭前扭后与乘车的人嬉逗调笑。几个人互相配合,表现出上山下坡、拐弯抹角、陷入泥沼、抬车出坑等情节。
“车车灯”的表演,先由小花脸手执花折扇跑场,逗出坐“彩车”、手舞彩巾的么妹,然后即兴编唱各种与节庆、农事、民俗有关谐趣之词,以幽默逗乐为主。么妹在车船内手把车沿,随唱词作出前后仰俯摇摆动作,面露娇羞忸怩状。车夫或艄翁按曲调节拍作推车划船状。
小花脸领唱,其他人帮腔伴唱。每唱完一段后,在锣鼓声中走“转元宝”、“挽蚂蚁”、“筛莲花”等传统套路变换队形。其表演技巧概括为“么妹要稳,花脸要逗”八字,唱段有超腔、数腔两部分。唱词多属上下结构,句句押韵,以7字句居多,常附加衬字、嵌词,唱腔为微式调,曲调重复演唱。伴奏乐器有二胡、月琴、三月、四胡、锣、鼓、四面板等。
民俗“车车灯”,幽默滑稽的动作,逗笑取乐的唱词,使人们在劳累一天后,忘却疲劳,开怀大笑,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极大地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
(本报视界网 冯本勇摄影于2013年11月3日恩施土家女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