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分组稿件 > 古今适用“打谷机”(彭绍峰摄)

作者:彭绍峰上传时间:2013-09-29

下一图集

古今适用“打谷机”(彭绍峰摄)

古今适用“打谷机” 9月29日,在恩施市红土乡平锦村杉树淌组,村民正在忙碌着用板斗打谷子。 初秋时节,田里的稻谷成熟了。沉甸甸的,一片金黄,映照着一个个山谷,十分的耀眼。农民们正在忙着收割,大部分人家还是用板斗打谷子,一招一式,“咚……咚……”作响,那种原始的打稻子场景,勾起我儿时的记忆。 板斗,是一种用来收割稻谷的工具。该斗呈四方形,上宽下窄,四面口宽约150厘米,高约80厘米。板斗并不重,每个约40—50公斤,搬运时一般是一个人杠的或几个人抬。这板斗一般是用杉木做的,既轻巧又结实。每个角留有一个手柄,便于搬运。新的做好后上过桐油,油光发亮的,放在水中也不会浸水。 板斗打稻子,一般是两个人,站对角。开始打稻时,手持稻穗的根部,一先一后,将稻穗部分猛击在板斗的木板上,让谷粒脱落,然后发出有规律的声音。稻谷打下来后,都落入斗中。而稻草,则放在旁边,一般打过三手稻穗后,再将稻草尖捆起来,呈三角形晒在田中间。 目前,山区也出现了打稻机,板斗渐渐用的少了。但在山沟沟里,因为都是梯田,打稻机不便上去或用电不方便,仍用板斗。尤其是有些人家田少,置打稻机不合算,也仍然用板斗。  听到山谷中传来“咚……咚……”打稻声,仿佛听见了远古时的鼓点。数千年沧海桑田,人类的文明进步就是踩着这鼓点传递着。(本报视界网彭绍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