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手工业民俗•九佬十八匠•铜匠
以替人打制铜器具为生的匠人俗称铜匠。自古至1995年前后,一个家庭有几件铜制用具会受人赞赏。铜匠的主要工具有大锤、手锤、丁锤、风箱、锉、钻花、绞刀等。加工的用具有锣、钹、喇叭、锅、壶、瓢、顿煲子、勺子、脸盆、烟袋脑壳、鞋拔子、箱柜饰件等。主要工序有煅烧、锤打、打磨、酸洗等10多道。2013年,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健在的知名铜匠为插旗村92岁的袁先仟。他1921年出生,13岁拜师桃子圆的柳先道学艺,16岁出师,81岁收手,从艺69年,足迹遍及保康、远安、宜昌三县。他掌握有不少制作铜器的诀窃,如铜要烧成红色转成绿色时才算彻底融化了,可以放到模子里铸造铜器,也可以锤打成需要的铜器;铜器用银焊特别结实,铜器用破了,加了银的地方还能完好无损;箍桶用的铜箍要加点硼砂,并有特别的配方,才能做好铜箍。民国时期,他的辣手绝活是为大户人家加工顿盆,顿盆的下半部是顿煲炉子,起支撑和供热作用;上半部是顿煲子,顿煲子分成四格或两格,可同时顿多种菜。一囱烟筒在顿盆中间连接上下两部分,烟囱中插入燃烧的白炭即可使用。1975年前后,他打制的铜喇叭子卖12元一对,1983年涨到40元一对;2002年卖120元一对。(本报视界网 袁国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