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多年赶庙会与背篓大爷成知音
5月7日至9日是郧县五峰乡延续几百年历史的大集庙会,在这三天里进行农产品、手工制品,商品的交流买卖贸易,而且当地政府还会请来剧团唱三天大戏并进行体育项目比赛,使赶庙会跟过年一样热闹,同时也被一群摄影人追踪了多年,并与当地一群篾匠大爷成为知音朋友,他就是五峰乡石门村77岁的篾匠大务吴远治。
吴远治老大爷15岁开始拜师学艺编织竹器制品,经过多年钻研练就了一身好手艺,一件编制品别人需三天他一天就编好,挑到庙会上半天就卖完,价格也比别人少了许多成了抢手货。2007年5月14日郧县摄影协会组织到五峰乡庙会采风创作在庙会上结识了吴远治老大爷,他的竹器制品总是围观购买的人,许多会员将镜头对准了吴远治大爷进行他交易过程。第二年的2008年5月3日我们再一次组织7名会员来到五峰乡庙会采风创作,这次我们采取天一亮进山跟踪摄影赶集的人流和挑着农产品和自制手工制品赶庙会的镜头,在人流中我们又拍到吴远治大爷背着高高一摞自编竹器背篓结伴赶庙会时的场景。吴远治大爷穿着一件开胸褂脚穿一双草鞋背着高高一摞背篓吃力的结伴同行,饱经风霜的脸上已是汗珠滚滚,在水库的公路旁的大石头上休息,我们与他进行了简单的交流,知道他家的一些情况,一场庙会下来对比摄影作品总感到吴远治大爷的照片自然上像,他成为五峰乡庙会上每年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成为我们摄影人的最爱。
2013年5月7日是农历三月二十八,是五峰乡庙会的第一天,可是天公不作美从5日开始下的大雨6日还在下,是去还是不去大家思想没有统一,到了下午5时只有3人同意去冒雨赶庙会创作,于是3人开车冒雨向五峰乡出发,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复建工程柳陂镇的公路复建经雨水浸泡公路成了烂泥,轿车底盘被托的咔咔之响,让车主心痛的不得了。赶到五峰乡己是天黑,原打算赶进山里找到吴远治大爷住在他家,追踪他天不亮准备赶庙会的镜头准备拍一个全集,可是天黑大雨不停的下只的放弃,当地一名认识吴远治大爷的领导告诉我们吴远治大爷住的位置山很高,17户人家搬走了15户,他们老俩囗也搬到十堰市小花果住在儿女家里,他能不能来还是两回事?老人岁数也大了,身体怎么样?还在世吗?是否在小花果没有回来?这回来还能拍到他这个手工制品的活化石成了疑问?只有第二天庙会上才能见分晓?大雨哗哗的下了一夜,5点多钟天一麻亮我们冒雨开车直奔石门村而去直至开到土路不能前行为止,路上只看到三三二二冒雨赶庙会的人流确没有看到吴远治大爷的身影,这让我们多少有点失落。我们知道这是他必经之路,陡峭的山路上山要爬一个半小时,而下山需要一个小时,老人从家里走到乡里庙会需走四个小时。我们知道老人每年庙会必定参加今年的约定是否能兑现?我们只有等。等了好一会一个背背篓的人从山谷中慢慢走来,近了观察到那熟悉的身影,我们把镜头对准了他,从镜头里我们看到是他,这让我们激动起来,三个人开始狂拍起来,来到跟前老人也认出我们这让老人高兴起来,一边休息一边回答我们关心他的疑问?
老人身体硬朗,身背6个摞起来的背篓,为防雨水在背上垫了张塑料布,一个背篓20斤重,经雨水一泡有25斤重,6个背篓就有150斤重。老人上穿一件旧西服,脚穿一双解放鞋,鞋子己被雨水打湿,为防裤子被雨水打湿老人将裤角高高的编起来。一同来的影友贾王军赶快从车上拿出一双鞋子送给老人,并扶着他试一下鞋子的大小,然后又拿出一包糕点给老人准备赶庙会的午饭,为防雨天冷又送给他一瓶郎酒取暖,老人告诉我们这么好的酒我要慢慢的喝,喝一年才成。老人说他在小花果每天看日历,等到庙会前和老伴赶回家砍竹子编背篓准备赶庙会,今年编了大小背篓20多个,邻居家比较困难送给他们几个让他们去庙会上卖钱。今天是庙会第一天我背了6个去卖,明天在背剩下的6个去卖。我们让老人坐上车拉他下山,老人不同意,坐上车就没有赶庙会的味了和赶庙会的感觉了,背着背篓赶庙会一是锻练身体二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才是一种赶庙会的体验。我们只好开一段等一段拍一段的到达市场。到了市场后影友吴成林陪着老人卖背篓,我和贾王军随人流抓拍交易农产品镜头和唱大戏演出镜头,一圈下来老人的背篓己经卖完,原来别人一个叫价120元钱,老人一个只卖80元和70元,老人赶庙会不是图卖钱,只图一种精神享受,只求过程不图钱财己是做人一种最高境界。我们挽留老人在小店里吃了饭在回,老人不肯执意要回,说路途还需四个小时,下雨上山的路不好走。看着老人消失在巷道里的身影,这让我很感慨,我说送给老人的糕点一块没吃,酒一口没喝,是带回家与老伴一起分享。贾王军说什么叫爱情,老人这老俩囗才叫真正的爱情。老人说现在赶庙会大都是商品交流大会,手工制品在不断减少,现在的年轻人连地都不种了都去进城打工去了,象编竹器的活就更没人干了,这样下去会失传的。这也是我们摄影人所担心的。
我在心里默默的与老人说再见,明年庙会一定提前到老人家里拍系例全程赶庙会的镜头,再见了非物质文化的活化石,我们明年再相会。
夲报视界网周家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