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红安“吴氏祠”
“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红安“吴氏祠”
吴氏祠堂位于红安县八里湾镇陡山村,原是该村吴姓人的家族宗祠,距八里集镇5公里,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维修,光绪二十八年重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祠坐南朝北,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8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面阔五间,主题建筑由观乐楼、正殿、寝殿组成。三幢之间有庭院间隔,廊庑相连,布局严谨,浑然一体。
祠堂门前有小溪潺潺流过,正面为重檐歇山式高大牌坊门楼,大门两侧各置一直径为一米的圆形石鼓。大门横梁上方阳刻隶书横匾“家承赐书”,其正上方有阴刻楷书竖匾“吴氏祠”。出檐飞角,檐下斗拱由特制砖件拼装,飞角吻兽保存完好,牌楼及三重屋顶均装有攒尖,山墙上方装饰山水人物花草彩绘。
观乐楼戏台面积约40平方米,戏台与两侧钟鼓室,后台连成一体,呈凸字形,戏台正上方有八角形藻井,彩绘“太极八卦”等图案。其下檐正中豁出,镶“观乐楼”金字横匾。戏楼正面与正殿相对,两侧有回廊,回廊有台阶与正殿相连,中间形成院落。回廊上下两层,既作通道,亦可作为看楼使用。
观乐楼戏台前沿横枋长约8米,雕刻的是《武汉三镇》光绪初年的壮美景致和繁华景象:黄鹤楼高高矗立于鳞次栉比的楼房之中,如同鹤立鸡群,古朴典雅,气势恢宏,分外醒目。江上船帆林立,千舟竟发;三镇间拱桥飞架,桥上人流如织。整个画面为半立体式雕塑,是一副少见的木雕珍品,有“古武汉的活化石”之称,也堪称吴氏祠堂的“清明上河图”。
在观乐楼与正殿之间有一棵两人合抱的桂花树,为清同治年间栽种,现仍然枝繁叶茂,丹桂飘香时,方圆十里都能闻到清香。
正殿殿前有石制栏杆,柱头雕刻瑞兽,栏间浮雕“文王访贤”、“大禹耕田”、“群英会”等典故。殿中后部有一木制屏风壁,应为摆放祭台之处。殿内遍布各种不同内容的彩饰、雕饰。正殿两旁有数米长的《百鼠图》木雕,造型与雕刻工艺水平十分高超。
绕过正殿屏风便至寝殿。两殿间有天井,内有一对石砌花台,种植梅树,两侧为厢房,每间厢房门皆用雕花鼓皮门,四扇门上分别镌刻“鱼”、“樵”、“耕”、“读”四字,以凤首龙纹为笔画,构思奇特,笔画流畅。鼓皮门的上下方雕是《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苏小妹三难新郎》之类戏曲故事。
据考证,吴氏祠系鄂东民间艺术流派“黄孝帮”的得意之作。其砖雕、石雕、木雕堪称一绝。其有彩绘《八仙图》、《太极图》;浮雕《武汉三镇》、《大禹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镂空雕《金鼠戏葡萄》;陶塑《凤凰》、《仙鹤》;石雕《狮子》等;尤以《武汉三镇》和《金鼠戏葡萄》等最为珍贵。
吴氏祠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各种古建筑装饰工艺技法齐全,题材广泛,且制作精良、巧夺天工、工艺精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是徽派古建筑艺术砖、石、木雕的宝贵遗产,享有“湖北民间工艺宝库”的美誉。 (张发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