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湖北 > 【荆楚魂征稿】宜昌市博物馆

作者:吴宏亮上传时间:2012-11-21

下一图集

【荆楚魂征稿】宜昌市博物馆

《再现三峡文化 铭记三峡历史——宜昌市博物馆》 历史源远流长的三峡宜昌,两百万年前就留下了人类生息的足迹;七八千年前先民已在此地耕作、养殖,制造出各种生产生活器皿;五六千年前,除了有发达的农业、渔业、畜牧业之外,纺织、漆器等工艺也很发达,用于记时记事的各种刻画符号也开始出现;四千年前,原始文化解体后,在三峡、宜昌地区发现大量相当于中原地区夏商时期的文化类型。宜昌市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宜昌境内特别是沮漳河流域,楚国的墓群、聚落遗址分布十分密集,城址星罗棋布。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为三峡宜昌出土文物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在宜昌历史博物馆,能从中窥视到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样给人类发展的进程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宜昌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61号,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建筑占地3825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楼是一幢三层仿古建筑。 该馆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区博物馆,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并,更名为宜昌博物馆。新馆舍于1993年8月建成并对社会开放。   该馆现有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经建档的三峡宜昌地区内出土文物藏品17035件,主要为当阳赵家湖东周楚墓,宜昌市前后坪秦汉墓,宜昌中堡岛、枝江关庙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种类有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金银器、漆木器、书画等。馆藏精美文物曾先后到香港、台湾、巴黎及广东省展出。   该馆基本陈列有《三峡·宜昌文物展览》, 共分为“宜昌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物陈列”、“宜昌楚文物陈列”、“三峡·宜昌秦汉文物陈列”三部分。展品中既有约40万年前的秭归玉虚洞旧石器时代遗存和10多万年的“ 长阳人”文物;又有奇异浪漫、繁缛绮丽的楚文化文物;亦有极富特色的巴文化文物;还有因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而抢救发掘的各类出土文物。 本展览抓住三峡宜昌文物的特点和自身独特魅力,以时代为序,按用途分类,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物陈列以“长阳人”等旧石器时代文化为引子,大溪等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化为基本陈列内容,充分体现楚文物在宜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地位,辅之以展示秦汉至明清文物。 展厅分为三个,总面积920 平方米,总展线184米,共展出各类文物617件,各类图牌、照片约230件,文字近100条。在陈列内容上,有载入教科书和史册的长阳人化石;有长江中游地区时代最早的原始文化之一的城背溪文化;有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并行发展共相辉映的大溪文化,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该文化中发达的渔猎经济;有陶器底部用于记事的刻划符号。此外,紧紧扣住具有宜昌时代特色的春秋楚文化,如“秦王卑命”铭文甬钟、环钮蹄形附耳铜鼎、簋、缶、盘、等青铜礼器,工艺考究精美绝伦的磨光黑皮暗纹陶罐和漆瑟等尤为鲜明。秦汉文物丰富,门类齐全,如錿于、蒜头壶、鍪、釜等铜器。 展厅展出的文物主要是建馆30多年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标本,其主要面貌反映了三峡宜昌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以三峡大坝、葛洲坝、隔河岩为代表的水电文化凸显,博馆在文物展览中做出了有益的诠释工作。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昌历史博馆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热门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