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镇:67岁老汉听91岁叔叔讲127岁爷爷的故事
本报讯(通讯员张水明)“敌人的火力十分猛烈,战士们纷纷倒下。716团团长刘英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牺牲,心中充满了悲痛,但他没有退缩,依然坚定地指挥着战斗……”
11月5日,在汉川市分水镇鲜鱼村五组,67岁的刘汉文围坐在91岁高龄叔叔刘采庚身边,跟前来叔叔家里慰问的干部和志愿者们,一起聆听自己祖父刘英的传奇故事。
“我有继承祖父遗志、传承红色精神的责任和义务,一定支持配合村两委工作,为和美乡村建设贡献力量!”刘汉文表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故事,如激昂乐章,奏响着时代的最强音。刘英,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他出生于贫寒之家,却怀揣着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在革命的浪潮中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一、苦难童年,抗争萌芽
1898年,刘英出生于鲜鱼村一个贫困的家庭。年幼的他,本应在学堂里朗朗读书,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然而家境的贫寒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上学的权利。他只能跟随父母,在湖面上捕鱼采莲,在泥泞的田埂间拾柴捡粪,为家里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湖面上,刘英就跟着父母登上小船,摇着桨,驶向波光粼粼的湖中心。他小小的身躯在船上显得有些单薄,却依然用力地撒下渔网,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收获。小鱼在网中挣扎,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他的衣裳,他却顾不上这些,只是专注地看着渔网,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到了农忙时节,他又跟着父母在田间劳作。烈日高照,他光着脚丫,在田里除草、施肥。汗水顺着脸颊流淌,湿透了他的衣衫,他的手上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却从未喊过一声苦。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还帮着父母做饭、照顾弟弟。
成年后的刘英为了生计,不得不长期在外打长工。1925 年,他在万福闸的一个地主家做工,晴天,他在田间挥汗如雨,耕种着地主的土地;雨天,他在昏暗的磨坊里,转动着沉重的磨盘。稍有疏忽,换来的便是地主的打骂。那一声声咒骂,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他看着那些不劳而获的地主,过着奢华的生活,而他们这些长工,累死累活地干着活,却只能得到一点点可怜的报酬,吃不饱、穿不暖,他心中对这受压迫被剥削的不平等现象充满了极大的愤慨。
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刘英的眼神中始终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他不甘心就这样被命运摆布,开始四处寻求反压迫的道路。
二、投身革命,初露锋芒
1926 年,汉川分水地区的革命浪潮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刘英的心里。在这股浪潮的影响下,他参加了地方工农红军,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他积极组织地方农会,向乡亲们宣传革命的道理,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他走村串户,耐心地给乡亲们讲解,告诉他们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那朴实而又激昂的话语如同火种,点燃了乡亲们心中反抗的火焰。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农会,暴动队员的队伍也不断壮大。
1927 年,刘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生命与党的事业紧紧相连。同年,他参加了分水地区秋收暴动,担任地方暴动队队长。在那血与火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带领着队员们冲锋陷阵。他们冲进土豪劣绅的家里,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穷苦的百姓。穷人们看着那些白花花的大米,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他们对刘英和他的队员们竖起了大拇指。
1928 年,刘英担任川沔游击队大队长。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国民党清乡团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围剿,他们将刘英的房屋全部烧毁,熊熊大火映红了夜空,也燃烧着刘英心中的怒火。他们还将刘英的兄弟二人抓去做人质,妄图以此威胁刘英放弃革命。家里只好卖掉全部家产,用 1000 大洋重金才将兄弟二人保释出来。面对敌人的暴行,刘英没有丝毫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这一年冬天,刘英转移到洪湖一带坚持革命活动。在那芦苇丛生、水网密布的洪湖,他带领着队员们以湖为家,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
三、游击战场,智勇双全
1929-1930年,刘英担任湖北省游击四支队支队长。他与贺龙、崔奇、马武等所领导的支队紧密配合,共同开展对敌斗争。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率部进行了10多次的游击战斗,每一次战斗都充满了惊险与挑战。其中洪湖段场的那场战斗,充分展现了刘英智勇双全。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刘英经过精心策划,带领了一个排的兵力,悄悄地在国民党驻军周边埋伏下来。他自己带着两名随从,化装成国民党长官,大踏步地朝着敌军营地走去。当他们走到岗哨前时,哨兵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刘英镇定自若,大声说道:“我是X营新任营长,有重要情况找你们连长!”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哨兵半信半疑,连忙通报连长。不一会儿,连长匆匆赶来。刘英从怀中掏出预先策划好的秘件,连长反复看了看,信以为真。他满脸堆笑,马上向刘英汇报了情况,并热情地设席进餐。
在那简陋的营帐里,灯光昏黄摇曳。席间只有连长和3名排长,他们举杯相庆,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降临。刘英坐在桌前,表面上谈笑风生,内心却时刻紧绷着弦。他使了一个眼色,和随从一起迅速掏出手枪,大声喊道:“都不许动!我们是红军游击队!”那声音如炸雷般在营帐中响起,敌人顿时大惊失色,正欲反抗,枪声已经响起。刹那间,营帐内硝烟弥漫,敌人一个个倒在血泊之中。
与此同时,周边埋伏的队员们按照预定计划全体出击。敌营里顿时乱作一团,那些士兵们如同无头苍蝇一般,一个个目瞪口呆,只好举手投降。这一仗,刘英一举俘获了国民党一个连的兵力,大获全胜。
这场胜利也引来了国民党的疯狂报复,他们下令通缉要活捉刘英,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洪湖地区。刘英毫不畏惧,依然带领着队伍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继续战斗。
四、转战南北,壮烈牺牲
1930 年 7 月,刘英从洪湖调往鄂北,担任天沔汉游击队大队长,兼粮食经济股股长。他不仅要指挥战斗,还要负责队伍的粮食供应和经济保障。在那艰苦的环境中,他四处奔波,筹集粮食和物资,为队伍的生存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每一粒粮食,每一分钱,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1931年秋,刘英调任鄂北独立团716团团长。他带领部队,在鄂北的土地上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战斗。他的身影在战火中穿梭,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一次次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1932年5月,接上级命令,716团要避开国民党的大举围剿,北上武当。刘英率部至京山克林坡时,受到了国民党军的袭击,一场激战在所难免。
战斗打响了,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了整个战场。刘英站在队伍的最前面,指挥着战士们奋勇杀敌。敌人的火力十分猛烈,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
敌人的数量太多了,716团伤亡惨重。刘英知道,这场战斗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他挥舞着手中的枪,大声喊道:“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冲啊!”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他缓缓地倒了下去,眼神却依然坚定地望着前方。他用最后的力气,对身边的战友说:“一定要坚持下去,革命一定会胜利!”说完,他闭上了眼睛,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4岁。
五、英魂不朽,浩气长存
刘英牺牲了,他的生命如同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划过一道耀眼的光芒,然后消逝,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近日,笔者和烈士刘英的孙子刘汉斌、刘汉文联系上后,和他们一起来到鲜鱼村,听老人和干部们讲述刘英的英勇事迹。
“小板凳,大讲堂,我这‘红三代’荣誉感增强了,当和美乡村建设的‘领头羊’底气更足了!”刘汉斌听完叔叔讲祖父刘英的革命故事,激动地说,“他的童年是苦难的,但他能在苦难中奋起,寻找着改变命运的道路;他投身革命后,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勇往直前;他在战场上智勇双全,让敌人闻风丧胆,在面对敌人的迫害时,毫不退缩,展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高尚品质。”
“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勇敢,什么是为了理想而奋斗。”鲜鱼村党支部书记刘少军说道,党员干部要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为“强产、美城、兴水”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秋时节,鲜鱼村显得格外宁静而祥和。村边废弃的塘堰,如今也变成了“风景湖”,湖水波光粼粼,湖边廊道上垂柳依依,仿佛诉说着刘英的故事。村里的老人,常常会给孩子们讲述刘英的事迹,让这份红色的记忆代代相传。孩子们听着故事,眼中闪烁着崇敬的光芒,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像刘英这样的英雄们用鲜血换来的。
当我们漫步在曾经硝烟弥漫的土地上,享受着阳光的温暖,看着那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田野,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我们应该想起刘英,想起那些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故事,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让我们铭记英雄,缅怀先烈,让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湖北日报视界网 张水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