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每”+“数字食堂”守护5698名学子舌尖安全
“八个每”+“数字食堂”守护5698名学子舌尖安全
11月6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红卫小学特邀党代表、人大代表及家长代表走进校园,“零距离”参观食堂后厨,并与学生共同用餐,亲身体验校园餐饮质量,通过“亲眼所见”和“亲口所尝”,对孩子在校的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感到更加放心,这是宝丰镇各学校“八个每”+“数字食堂”守护孩子们舌尖安全的一个缩影。
每餐至少要有一名教师陪餐;每餐饭菜制作要有一名管理干部监督;每月组织一次家长代表陪餐;每批次食材入库前落实质量检测检验,索证索票溯源等;每月公示食堂收支明细、每周带量食谱、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监督检查情况;每月要组织开展一次食堂开放日活动;每月由县镇级领导随机暗访学校食品安全、后勤保障情况;每月由县教育局班子成员深入联系学校开展暗访,落实陪餐制度。从教师陪餐到智能监管,从家长监督到数字溯源,一套严谨的“八个每”机制正悄然守护着宝丰镇学生的饮食健康与安全。
目前,该镇18所中小学、幼儿园及教学点共有食堂14个,为5698名学生提供餐饮服务。一套名为“八个每”的学校食堂后勤管理机制,与日益完善的“数字食堂”监管平台深度融合,共同守护着孩子们“舌尖上的安全”。
细致入微,织密织牢校园餐饮安全防护网
“每餐至少要有一名教师陪餐”——在宝丰镇,这不仅是写在纸上的制度,更是融入日常的情感纽带。陪餐教师既要检查饭菜质量,更要倾听学生心声。“每天都有老师和我们一起吃饭,就像家人一样。”宝丰镇红卫小学一名五年级学生高兴地说。教师陪餐制既拉近了师生距离,也为问题反馈提供了最直接的渠道。与此同时,饭菜制作过程的监督也非常严格。每餐都有一名管理干部深入后厨,从食材清洗到烹饪装盘,全程监督确保规范操作。这种层层把关的模式,让校园餐饮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食材安全是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卡。宝丰镇严格执行每批次食材入库前质量检测检验制度,建立索证索票溯源机制,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可控、可追溯。“我们严把食材准入关,杜绝任何不合格食品进入校园食堂。”宝丰镇中心学校负责人表示,这套机制从源头上保障了学生的饮食安全。
透明运作,多方参与共建信任机制
每月组织的家长代表陪餐活动,已成为宝丰镇家校沟通的重要平台。家长们走进食堂,与孩子共进午餐,直观了解饭菜质量和口味。“亲眼看到食堂干净整洁,饭菜荤素搭配合理,我这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一位参加陪餐的家长感叹道。
透明度是赢得信任的关键。每月公示食堂收支明细、每周带量食谱、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情况和监督检查情况,已成为宝丰镇各学校的固定动作。公示栏前,家长们可以清楚了解每一分钱的去向,见证学生餐费用到实处。
每月举办的食堂开放日,更是将食堂运作完全置于阳光之下。从仓储到烹饪,从餐具消毒到环境卫生,家长们可以仔细查看每一个环节,这种全方位的透明化运作,赢得了家长们的广泛信任。监督机制不止于校内。县镇级领导每月随机暗访学校食品安全和后勤保障情况,这种“不打招呼”的检查方式,有效促进了食堂管理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数字赋能,智能监管提质增效
宝丰镇大力推进的“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建设,为传统监管方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过“数字食堂”建设,对校园餐财务收支、食材出入库、师生消费、“互联网+明厨亮灶”等实行全流程、全方位监管。目前,宝丰镇已有7所中小学建成数字食堂监管平台,为学生的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学校食堂增加了智能验收电子秤,配合进销存中智能验收货使用,满足拍照、读取重量并自动上传至平台功能。这些智能设备的运用,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学生供餐全过程可追溯管理。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实现了学校食堂管理的科学化、便捷化、透明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食堂运行实时监管,紧盯关键环节,畅通投诉渠道,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妥善处置。
社会共治,构筑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代表等走进食堂的活动在宝丰镇定期开展。他们以第三方视角监督食堂运营,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了社会共同关心学生餐的良好氛围。
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委员们深入食堂储藏间、操作间等关键区域,对环境卫生、食材溯源及操作流程等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与学生“试陪餐”,委员们亲自体验餐品情况,并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与反馈。这种开放式、参与式的监督机制,让校园食堂管理更加规范、透明。家长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担心变成了放心。为了让监督更透明,宝丰镇还大力推动阳光监督,通过家长委员会、“食堂开放日”等形式,邀请家长深度参与学校食堂管理。
热乎的是饭菜,温暖的是人心。宝丰镇各学校的校园餐桌上,不仅盛放着精心烹制的食物,更承载着一个乡镇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 (视界网 朱本双 熊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