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灌溉功在当代
世遗灌溉功在当代
8月15日拍摄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宜城小河段,长渠两边的稻田一派丰收景象,今年干旱期间,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良田用长渠水灌溉,该渠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幸福渠。
2018年8月,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的长渠与都江堰、灵渠、姜席堰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长渠位于襄阳古城南部,西起南漳县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相传其前身为战国大将白起所开渠道,至迟南宋时期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灌溉体系,是古代“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至今仍灌溉着南漳县和宜城市30.3万亩良田。
专家介绍,长渠经过历代修缮,现已发展成为以三道河大型水库为主水源,15座结瓜水库及2671口陂塘为补充水源,各级干支渠道为脉络的“大、中、小”相配套、“蓄、引、提”相结合、“长藤结瓜”式农业灌溉系统。工程拥有规模以上干渠1条、主要支渠38条、闸门499座、渡槽39座、涵洞518座、倒虹吸3座、滚水坝1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渠累计向南漳和宜城两地提供农业和工业用水140余亿立方米,为灌区粮食丰收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