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一颗红心永向党 义务守墓六十年(APP已采)

作者:王定初上传时间:2025-07-01

下一图集

一颗红心永向党 义务守墓六十年(APP已采)

红安原名黄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红二十五军重建地和红二十八军改编地。从这里走出了200多位共和国高级将领,在这里有十四万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长眠在这片鲜血染成的红色土地上。 1927年9月,七里坪镇熊家咀村打响了九月暴动的第一枪,拉开了黄麻起义的战斗序幕。这里也是鄂豫皖红军总医院第一分院所在地,当年很多在战场上受伤的指战员都在这里进行救治,但由于战时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条件差,很多伤员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该村姜家岗湾就有一座有53人的青石板合葬墓和20座个人坟冢组成的红军烈士陵园。除了高德福、黄民进烈士外,其他都是无名烈士。 86岁的姜能山老人是熊家咀村村民。20世纪50年代末,仅20多岁的姜能山就为这些无名烈士守墓,至今风雨无阻60余年。“我不能让他们成为孤魂”是姜能山最初的善念,为了这句话,老党员姜能山用一生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当初的誓言。1938年出生的姜能山老人是一名红军遗腹子,在他出生前,父亲就被敌人残忍杀害,母亲把他拉扯大,他从小就听着这些红军烈士的故事长大,对牺牲的先烈们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感情。 1958年,年仅20岁的姜能山在烈士墓地栽下14棵柏树,立下“为烈士义务守墓,寻找亲人”的铮铮誓言。自发承担起看护烈士墓的重任。自此,墓地有了守门人,农闲时他会去拔草,刮风下雨,他一定要过去查看。每年清明,他都会带着酒和饭菜来到这片烈士墓地前,给这些烈士恭恭敬敬磕上几个响头,和他们说话聊天,几十年,姜能山从来没有间断过。 姜能山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曾被人民网、湖北日报、中国国防报、新京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他先后被评为“黄冈楷模”“荆楚楷模”“黄冈市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湖北省道德模范”,荣登“中国好人榜”。 姜能山60多年义务守墓的义举,感人至深,影响和激励着许多人参与到守护英烈的行列之中,许多单位党员干部、青少年慕名前来祭拜革命先烈和学习姜能山的动人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黄冈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王定初)
热门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