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 湖北钟祥74岁老移民骑行2000公里寻根探源水源地
6月14日,湖北省钟祥市移民文化研究会的部分会员齐聚大柴胡移民纪念馆,庆贺74岁的全淅林老人安全顺利返回钟祥。全淅林向他们分享从钟祥到陕西丹江沿途2000多公里的一路见闻和收获。
全淅林,1950年出生在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1967年,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建设,他与6.9万淅川移民一起,搬迁到湖北钟祥柴湖镇。五十年来,他潜心采访记录丹江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收集和移民相关的各类文献档案实物,著有《移民大柴湖》《我从淅川来》《淅川移民口述史》等反映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的著作,被称为“柴湖移民的代言人”。在地方政府各部门支持下,他发起创办了大柴胡移民纪念馆,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十几万淅川移民的精神家园。
“淅川是我的娘家,丹江是我的母亲河,我是丹江一滴水,我要为丹江沿线交流贡献绵薄之力,宣传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水北调”“这趟行程,我谋划很久了。”全淅林说,作为鄂豫两地文化使者,早在几年前全淅林早早就跟老伴谋划,从钟详市沿汉江到丹江的踏访之行。
全淅林不会开车,为了沿线踏访的方便,他决定骑自己的两轮摩托车。老伴不放心他的安全,他索性把老伴带上。说干就干,5月13日一大早,全淅林准备好行囊,背着相机从大柴胡家里出发,沿汉江而上,经钟祥、宜城、襄阳、老河口、丹江口、淅川、西峡、商州、商南、丹凤等地,沿汉江,溯丹江,探源头。不仅如此,还越秦岭,赴西安,到咸阳,历时28天,穿越三省23个县(市区),行程2000余公里。
在渠首大坝和丹江口水库,清澈甘甜的丹江水见证了淅川生态建设的成效;在绿树合抱的邹庄村,感受了乡村振兴的华丽蝶变;在大石桥那水乡民俗,感受了文旅发展的活力,……每到一处,全淅林夫妇都详细探访那些与丹江水、与移民有关的故事,宣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贡献、伟大精神,倡导沿线人民保护好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意义。
全淅林说,他回来休整后,将沿途所见所闻慢慢整理出来,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