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南漳:九泉古寨展新姿
2023年10月9日,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板桥镇湖北漳河源自然保护区天鹅池村瓦子岭上250多年的古寨——九泉寨在蓝天白云下十分壮观和美丽。
九泉寨有一个传奇故事:此山顶原是一座石峰,传说山中有白龙居住。修建此寨时人们就地取材,破石为料。不料石破天惊,石隙中九条银蛇腾绕而出,乘风而去,人们颇感神奇,认为这是九龙出山,赶快焚香祭拜,因而此寨又名九龙寨。
据大清复修碑志“协修古砦”四字所证,该始建历史久远。复修志碑尚存,碑志所载,此寨复修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当时社会动荡,尤其是白莲教起义,闹得官府不得安宁。为了消灭该教,清庭进行了长达九年的征剿。其间,清政府采用“筑寨团练,坚壁清野”策略,令各地捐资筑寨御敌。
九泉寨,虽历经岁月苍桑,但保存较好,雄风尤存。寨体呈椭圆形,为干砌石墙,东西长48 米,南北宽26 米,面积1200余平方米。寨高6 米,墙厚2 米。有西南两门,南门为正门,西门为后门。正门为石拱门,高 2.8 米,宽 1.2 米,深2.6 米。巨大的石料经良工巧匠打凿,修砌清缝合隙,巧夺天工。走进此门,凉风习习,神情肃然。大门下对山楞险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此寨虽不算大,但集中反映了我国造寨艺术的精华。寨内分两大区域,一部分为生活区,一部分为防御和作战区。
生活区环寨内城修建石房9间,目前房屋主体尚好。寨中一石碓窝清晰可见,这是当时寨民舂米碎谷的生活见证。
防御和作战区设计独到。寨内周围设环城台廊,东西设两部石梯。台廊高出地面2米,宽1.2米,可预备防御作战擂石滚木,同时也便于四面巡视观察。寨垛既便于自己隐蔽,也可躲避敌人炮箭,垛中有枪炮洞口,便于土枪土炮对外发射,哨口既可瞭望,又利擂石滚木攻击。这些工事,可攻可防。最巧妙之处在于大门,大门是守寨重点,战事发时,后门实堵,剩下的便是大门。大门外左前10米修有一牲畜圈舍,集中养护猪羊牲畜,寨上架有土铳正对防护。在大门的设计上,独具匠心,厚厚的大门关上非常牢实,然而,另外两处设施更加大了,大门之上,门楼高耸,门楼高 7 米,为2层建筑,高出城寨一层楼,既是门楼,也是瞭望哨。站在门楼上四周尽收眼底。目前门楼的山墙仍傲然挺立,似在诉说当年的悲壮历史。大门右边一道斜墙挡住大门外之直视,大门左边一道短墙与右斜墙加大了大门的深度。短墙后边设一暗巷,专供埋伏,与大门楼上埋伏区相应。暗巷面积仅几个平方,万一寨门破,或使用诱敌深入之计,均可在此设防,敌人进了大门,正面壮士堵杀,埋伏者上下左右同时出击,刀剑石木并用,使敌人昏头转向,防不胜防。
在山寨后百米的小山台上,有一关帝庙,过去香火兴盛,文革中被毁,遗迹尚存。它体现了寨庙一体的山寨文化,反映了古代人们信神尚武、渴望平安的理念。
在古时,九泉寨为当地百姓保家拒匪做出了贡献。据老人所传,清嘉庆后期,一帮土匪窜至此地,村民迅速撤上山寨自卫,土匪蔑视山寨及百姓,拼命攻打,寨民则凭借山寨优势奋力抵抗,当土匪接近山寨时,寨内男女老少齐上阵,用土铳土炮打,用擂石滚木砸,用开水烫,打死打伤土匪数人,从此土匪再也不敢侵犯此地。
在近代战争中,九泉寨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1935年,红三军一部曾在此成功打过一次阻击战。当地四位老乡为部队带路,占领山寨,抵御住国民党追军,保证了这支部队顺利东进。
岁月如梭,如今九泉寨虽已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它却成了人们游览的胜地。登上寨,远眺——前对猫儿山,雄姿成趣;后矗中武当,香烟缭绕;西耸八宝寨,遥相呼应;东蜒盘龙路,玉带飘浮,四周重岚叠翠,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近观——雄伟的城墙、静立的寨垛,洞开的哨孔,仿佛昨日的征战再现,呼呼的山风中,犹闻当年厮杀呐喊之声。
九泉寨还是人们观赏日出的好地方。从山下村庄登攀,一里路之遥,只需几十分钟,便可登上山寨。这里山高寨雄,东面群山低伏,视野开阔,一目千里。晴日清晨,晨曦初露,一场日出的瑰丽画卷便拉开了,短暂的时间内,可观赏到大自然赐于人间瞬息万变的壮景。在这里,可领略到泰山、黄山观日出同样的壮丽景观,体会到身处名山同样的震撼感受。同时,这里海拔千米以上,还是人们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熊明银 张德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