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28000公里!大桥局建设者用脚步丈量大桥(客户端采稿)

作者:孟庆虎上传时间:2022-05-06

下一图集

28000公里!大桥局建设者用脚步丈量大桥(客户端采稿)

28000公里!相当于5次往返北京与莫斯科,而这个长度,却是珠机城际金海大桥测量组12名组员1年间在大桥测量过程中步行的总和。 作为世界首座公铁同层多塔斜拉桥,也是珠海市至珠海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珠机城际金海大桥长2.642千米,桥面总宽49.6米,海平面跨度大,给施工测量放样带来极大的挑战。 随着第三台750吨架梁吊机在28号墩位就位,中铁大桥局的建设者创造性地三天完成三台架梁吊机整机转场的任务。5月4日晚,大桥第二轮标准钢箱梁第一节已精调到位。 工程建设,测量先行。作为工程建设的“眼睛”和先遣队,测量能够用数据直观地反应施工现场的各种情况,因此测量进展的时效性及测量成果的精准性直接影响工程进展和工程质量。金海大桥是世界首座公铁同层多塔斜拉桥,具有跨度大、结构新、技术新等特点,施工难度大,风险等级高,面对艰巨的测量任务,金海大桥测量组成员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一头扎进测量工作中,用脚步丈量大桥,用数据撑起大桥“安全伞”。 “每日行走步数基本达2~3万步,常年位居朋友圈微信运动的榜首,这是常态。”测量中心副经理郭波坦然地说。为确保工程建设测量控制网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全线控制网各期复测工作均由由中铁大桥局完成,加上每天的日常工作标准节段钢梁架设3个工作面、以及18套挂篮同步施工(全桥共计33套)36个工作面、12个直线段等工作的同步施工,以及桥梁附属工程防护桥施工等,金海大桥测量组在测量工作中行走范围横跨横琴岛、鹤州岛、跨磨刀门水道、白藤河水道。 “当日事必须当日毕!”成了郭波的口头禅,现场测量回来经常是凌晨2-3点,但是他都要将当天的数据整理复核完成。仅以一节钢梁架设观测资料来说:需观测3节钢梁,每节钢梁线型监测点20个,共计60个观测点,一个观测点三维坐标约20个字符左右,共计1200个字符,输入、复核各一遍,数据无误后再进行数据比对分析,熟手完成也需30-40分钟。但为了确保监控单位及时得到监测数据给出监控指令,为后续施工争取时间,当日的数据必须整理复核完成并形成资料上报。 “作为一名合格的测量人员,不但技术要过硬,同时要明白测量放样数据的来由,不能像一个提线‘木偶’般工作。”针对金海公铁两用大桥有斜拉桥、主塔、钢箱梁、连续梁、简支梁等多种结构形式,郭波均带领全体人员先熟悉理解图纸,再根据图纸进行相关基础数据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要求及时向身边老员工请教,营造了测量组组员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团队氛围。 为了确保钢塔整体吊装过程中竖转安全可靠的进行,中铁大桥局测量团队与桥科院一起开发研制了“金海桥主塔吊装监控平台”,利用大桥局BIM平台结合GPS、倾斜传感器、高清摄像头、距离传感器等设备,将主塔吊装实现了智能化,实时化、可视化。为确保“金海桥主塔吊装监控平台”的可靠性,钢塔竖转全程采用传统可靠的全站仪同步监测75个竖转步骤中的钢塔姿态并与监控平台数据对比,测量组组员充分发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善于创新的工作精神,使得大桥建设从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到一个个钢主塔成功“跳芭蕾”,他们用精准可靠的数据保障了安全建造金海大桥。 风雨兼程,收获颇丰。金海大桥测量组不但做好日常测量工作,还注重实践创新应该用,在面对大桥主桥钢塔设计采用工厂整体制造+现场整体安装方案这一新型课题时,根据公司测绘中心提出要多“出奖项、出成果”的要求,测量组全体成员积极响应号召、分工协作,攻坚克难,充分发扬“四特”精神,成功创新—种钢塔整体竖转的智能监测方法,目前测量组已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局级工法1项、金点子1项、QC成果获得湖北省I类成果奖1项,集团公司二等奖1项、获中铁大桥局五公司一等奖1项;同时还参加了今年四月份中国中铁QC成果汇报比赛和广东省QC成果汇报比赛。还有数项发明专利在审核中。 星辰满路,步履不停。为确保钢箱梁标准节段吊装顺利进行,每片钢梁架设前,测量组都要反复唱好对运输船进行精确定位、测量已安装钢梁最前两段所有监测点及塔偏、监测架梁吊机状态、塔偏及钢梁线型初测等“标准节段钢梁架设十步曲”。无论白天黑夜,根据现场施工要求随叫随到,全力保障大桥顺利合龙目标。 “我们按一天仅走1万步,每步按0.7米计,一年按300天来算,待大桥合龙,咱们的步数总和可达到126000公里,相当于在金海桥上行走了47000多趟。”郭波掰着手指说。 通讯员:孟庆虎 陈凯勇
热门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