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恩施绿葱坡滑雪场气象保障服务纪实

作者:张洪刚上传时间:2021-12-20

下一图集

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恩施绿葱坡滑雪场气象保障服务纪实

奋战在“鄂西屋脊”的气象人 ——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恩施绿葱坡滑雪场气象保障服务纪实 本报图片库 张洪刚 陈佳雨 车小敏 以“圆梦冬奥•同享未来”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于19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三地盛大启幕,恩施绿葱坡滑雪场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鄂西屋脊”巴东县绿葱坡镇。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是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全国最大规模的冰雪赛事活动。 为切实做好本次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恩施州气象局作为第八届冰雪季活动恩施会场筹备委员会成员单位,提前主动对接恩施州、巴东县两地的文旅部门,了解气象服务需求,并成立了以恩施州气象局局长姜玉印为组长的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恩施州会场气象保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精细的《第八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恩施会场系列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明确了具体工作任务。恩施州气象局、巴东县气象局的气象服务保障人员李朝晖、郭奕鸿、章瑞清、杨霁、张英、李先红、张周嵩、苏莉、王杰、车小敏等分三轮,最早的提前一个月,纷纷进入了工作状态,现场选址增设七要素自动站,布设人工增雪高炮、火箭炮,调度移动应急车等,贴近滑雪服务需求,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在“屋脊”上把脉天气 曾参加过第七届世界军运会气象保障服务的王艳杰背上行李,坐上动车,奔驰千里,于17日下午3点抵达绿葱坡山巅,与恩施州、巴东县局的预报员会师,再次投入到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 “12月6日下午,我接到台里通知要前往巴东绿葱坡对冰雪季启动仪式活动进行现场气象服务。要求时刻关注并反馈当地天气实况演变信息,为中心台制作气象服务专报提供预报意见;同时要根据现场气象服务需求,与恩施州及巴东县同行积极沟通,共献力量,为保障冰雪季启动仪式顺利进行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武汉中心气象台专家王艳杰说接到这个任务压力蛮大的,因为长期在武汉都市工作,到山区的高山实地服务还是首次。前往绿葱坡的山路蜿蜒曲折,有众多让人头晕目眩的回头急弯,初次来的人往往会严重晕车,呕吐不止。虽然提前打了“预防针”,但王艳杰仍毅然决定接受挑战。 18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刚从惊险山路中缓过劲的王艳杰就来到滑雪场附近,本能的履行熟悉场地、体验气候环境,并观察到天空飘着零星小雪并呈增强趋势,地面还出现了微量积雪。 “这与昨日下午提供的预报结论(阴天多云)有偏差啊?”王艳杰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她,迅速回到室内,“求助”武汉中心气象台,与武汉中心台王珊珊副台长、钟敏首席远程紧急会商,并作出“降雪会持续至13时”的预报结论。后又与恩施、巴东的同事们根据现场实况和数值预报产品共商预报意见,一致认为降雪在10—12时略强,午后逐渐减弱,下午转阴,为滑雪场筹备组及时提供了精准预报。 王艳杰介绍说,重点在于19日上午10点的开幕式,她们经过省、州、县三级预报员群策群力会商研判,最终得出预报结论为“多云为主,温度逐渐上升,白天高温5℃”,对开幕式十分有利,为现场筹备组减去了雨具、雨篷的准备。 汪川乂、吴松是恩施州气象局派出的两位年轻预报员,也是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重大气象服务保障活动。她俩17日到达绿葱坡后发现,这里海拔高低悬殊,立体小气候特征明显,距离很近的绿葱坡七要素站、绿葱坡滑雪场站、移动应急车等取得的气象数据差距都比较大,比她们坐在家里想象的难得多。 汪川乂说,滑雪场人工造雪对于地面温度、湿度有很大的服务需求,针对滑雪场地面温度和湿度进行预报,也是一个崭新的尝试。日常的数值预报很难把控这里变化太快的立体小气候,只能因地制宜,以全新的思路、综合多种资料以及实况,在“屋脊”上摸着老天的脉搏,把脉天气。 “我们在滑雪场,根据实况来对比天空状况、气象要素和数值预报的差异,从而对预报进行订正。同时,在省局专家王艳杰指导下,就如何应对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保障有了深刻认识。”吴松这样感慨。 在冰雪中移动的气象台 17日下午4点,从宜昌方向带着车载移动气象台抵滑雪场服务的八零后王清龙,给人印象极深。据了解,他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本出身的高材生,现任宜昌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气象算法研发、气象探测与传输硬件研制、气象预报及服务等研究工作。 王清龙接到省局通知后,与宜昌市气象局工程师包有恒一道经过4个多小时的奔波,赶到会场,没顾上休息就按照滑雪场工作人员的统一安排,把车载移动气象台停放在停车场附近,打开设备,升起了风杆,并向后方传输数据。但是完成准备工作走出停车场后,发现停车场位于山坳,周边有较大的山体遮挡,探测数据特别是风向风速无法代表活动现场,直接影响服务效果。 傍晚19时左右,王清龙找到滑雪场总经理郑孝欢,询问并请求调整移动气象台到滑雪场的山巅。车从一小道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雪场的山上,山顶云雾笼罩,寒风瑟瑟。王清龙找到附近有一人工造雪的简易工棚,那里预留的供电线路接口,牵出三十米长的电缆、接上市电,并开始安装运行采集气象数据。在冰点以下的夜晚工作了2个多小时,王清龙终于松了一口气,感觉到新的位置四周空旷,周边是造雪现场,采集的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数据对造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滑雪场总经理郑孝欢说:“可算是有了最真实的数据,这下我们造雪就放心了,真是感谢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 第二天滑雪场活动现场彩排,电视转播台的无人机从会场腾空而起,由近及远,气象应急车上的“中国气象”标识显得格外瞩目,大家都说这个地方好。 可是,彩排完后的傍晚,活动现场总指挥找到气象部门,提出了一个难题说,由于活动期间安排的有花样滑雪表演,移动气象台位于滑雪场顶端,届时会妨碍表演团队的候场准备,希望能将气象移动气象台挪动到更远的地方。为难的是人工造雪后,道路结冰,车在电缆也冰冻住固定在地面,车辆再移动十分危险,而且电缆线路还需要再延长。 “再怎么难,我们也得克服困难、服从调度,确保滑雪场活动的圆满成功”恩施州气象局负责人单兴佑一边叮嘱鼓励大家,一边组织州、县气象保障人员,连夜爬山山头,协助移动气象台。 大家齐心协力,利用车上的简易工具,采取敲、打、刮、铲等方式,除去车辆和道路电缆上厚厚的冰层,又将电缆延长十米,一点点地、慢慢地挪动车辆,不到十米的路途,移动车却走了十几分钟,终于在指定的位置重新布置好了移动应急系统。 同行者在夜色中发现王清龙衣上有血迹,仔细一看是他冰冻的手在忙碌中被割伤了,他自己居然没感觉。 “这次,最有感觉的是把车从山底移到山腰、又移到山巅”王清龙风趣地和同事们开起玩笑说。
热门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