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茶”情更浓
2021年9月3日,湖北恩施,几场秋雨淅沥缠绵,秋风阵阵,花残叶落,又是一年中秋时。中秋吃月饼,是中华民族的习俗,吃上几个酥软香甜的月饼,心里一定是美滋滋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的月饼种类繁多,口味各异。对于地地道道的恩施人来说,老字号的酥茶月饼还是大多数人的首选,酥茶月饼因物美价廉,口感香甜而备受大众的青睐,咬上一口,酥酥软软,唇齿间留香,那是一份记忆,一份乡愁,更是一种情结。
一直想探访一下酥茶月饼的制作加工,趁着周末好天气,穿过熙熙攘攘的二街,来到恩施市林氏食品厂,恩施市林氏食品厂的前身是恩施市糖食加工厂,多年前早已改制。
林氏食品厂的负责人林勇给人的印象低调谦和,斯文儒雅。谈及月饼,他神采飞扬,口若悬河,眉宇间流露出一种执着与自信。据林勇介绍,他的父亲林选章与母亲肖长铭都是原恩施市糖食加工厂的老员工,也是酥茶月饼的创始人之一,恩施酥茶月饼曾获得湖北省轻工业局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1996年企业改制后,林勇便租用厂里的车间设备进行糖食加工,时至今日,他在这个行业里面摸爬滚打已有25年。
每年月饼生产销售也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林勇说他每年能生产销售约80万个月饼,他以生产制作酥茶月饼为主,酥茶月饼在武陵山区很受欢迎,除开满足本地需求以外,还销往邻近的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
进入生产车间前,林勇严严实实的把我“装扮”了一番。他说:“凡是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口罩、帽子、鞋套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食品加工生产关系到大众的健康安全,丝毫马虎不得。哪怕一丁点失误,都有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威胁,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我要珍惜老字号这个品牌,现在我们又加强了对进入车间人员的消毒、测量体温等工作”。由此可见,林勇对老字号招牌的珍视,对食品加工生产安全卫生的重视。
进入生产加工区,只见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们有条不紊的工作着,整个生产区弥漫着月饼浓郁的清香味,让人满口生津。林勇介绍,恩施酥茶月饼的制作历史至少能追根溯源到清末时期。酥茶月饼几乎是全手工制作,每年中秋前夕一个月左右,师傅们选取上等的恩施玉露茶叶碾碎备用,再选取橘皮、核桃、花生和晶状的冰糖等为馅料,因为核桃、花生等干果油份含量高,配上茶叶能起到解腻的作用,吃到嘴里还有淡淡的茶叶香味。待面团发酵后加入馅料,将揉好的面往模具里一放,轻轻揉压,月饼便成型了,然后放入烤箱烘烤约1个小时,浓香馥郁的月饼就出炉了。
恩施本地生产的月饼有两大系列,一为广式,特点是皮厚而不起酥;一为苏式,特点为皮薄酥软,薄薄的皮屑能随风飞扬起来。“酥茶”属于苏式系列,酥茶月饼之所以皮薄酥软,是因为在和面时,加入了适量的猪油,加入的猪油不能太多,否则月饼就不会起酥。
林勇的讲解把我带入了童年的记忆,我们家有四兄妹,我是老大,还有三个妹妹。儿时家境不太好,记得第一次吃月饼是有一年的中秋节,父亲赶集归来带回来两个月饼,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月饼”这个陌生的名字。母亲把月饼摆放在木桌上,打开浅白色的包装纸,瞬时,月饼的香味溢满开来,我和妹妹们高兴极了。母亲小心翼翼的将两个月饼分成四份给我们兄妹,我轻轻咬上一口,那一种香甜,那一份酥软令我至今难忘,我还记得我的那一半里夹杂着一颗冰糖,我咀嚼的咯嘣声引起了大妹的注意,她问我嘴里嚼的是什么,我说是月饼里的冰糖,她哇哇大哭开来,因为她的那一半里没有冰糖......时至今日,我们兄妹相聚时,聊起童年往事,大家都忍俊不禁。
还有我读小学二年级时候的中秋节,我受父亲的嘱咐步行三公里山路去上房村看望奶奶。第二天临走时,奶奶给我的书包里塞了一个月饼,我带到学校课间拿出来吃的时候,小朋友们都纷纷围拢上来,我将月饼掰成拇指头大小分给大家。后来还有一个小朋友没有分到,我就将掉落在包装纸里的月饼皮全部倒在他的小手心里,他仰头全部喂进嘴里,吃的津津有味,他那种满足的表情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在参观生产加工时,林勇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位随着儿女移居美国多年的恩施老太太,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夕,都会委托恩施的亲人在他厂里采购一些酥茶月饼寄给她。她说西式糕点种类多,但都没有家乡的酥茶月饼味道好。我知道这是老太太对家乡的一种眷念,一缕相思,一份浓浓的惆怅。
提起林勇,厂里的员工及老城的邻居纷纷点赞,说他是一个重情重义、善良有爱心的人,在生活比较拮据的年代,每到中秋节,林勇都会给左邻右舍和孤寡老人送些月饼。
有人说,月饼是情感的信差,是维系亲情的纽带。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节,中秋节是万家团聚的日子,即使相隔千万里,亲友之间也会相互奉上一份月饼,道一声问候,送一句祝福。对于大多数恩施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一代人,都有着浓浓的“酥茶”情结,“酥茶”承载着美好的记忆,“酥茶”传递着亲情、友情、爱情,一生一世,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