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乔凤山终于“回家”
长眠通山72年
烈士乔凤山终于“回家”
通讯员 徐大发
“来了,来了!”锣鼓响起,鞭炮响起。一长串小车队依次开了过来。7月18日上午,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通羊镇赤城村诚坑湾村民冒着酷暑站在路边等来了河北省的客人,这些客人是来迎接河北籍烈士乔凤山“回家”的。为了这一天,诚坑人为烈士寻亲整整找了72年。
这次来接乔凤山烈士“回家”的人是他大哥的儿子、儿媳,二哥的两个儿子,以及另一个叔伯兄弟的晚辈,组成5人亲属团。再就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有关工作人员一行。乔凤山在家兄弟中大小排老三。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双拥办、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还带来了一块牌匾和一本证书——上书“荆楚义士 拥军楷模”,题赠的对象是通山县通羊镇赤城村已去世多年的村民吴兴发。还带来了一块白理石“乔凤山烈士纪念碑”,给了一笔慰问金给乔凤山的义女吴碧仙。
下午1点整,小雨。烟花炮竹。雷声。乔凤山的亲属来到乔凤山坟前行跪拜礼,主持人念读祭文,礼毕。一片哭声。亲属代表动第一锄土,坟墓正式开启。共挖出一枚手枪子弹,58枚步枪子弹、1个小型玻璃瓶、1个皮带夹,还有未腐掉的部分棺木。遗骸用白布包裹,被亲人抱在胸前。当地的百姓都自发来到路边祭拜送行乔凤山烈士回家。
打开的坟墓重新垒好,竖起“乔凤山烈士纪念碑”,作为赤城村人的一个念想。
“从此后,我们会把通山这边的吴家人和义女吴碧仙当亲人!”乔凤山的侄儿乔青罗说。
乔凤山是他家乡区里第一个失散回乡的烈士。将归眠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烈士陵园。
1949年7月的一天,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士乔凤山在一场与国民党残余势力的遭遇战中身中数刀,生命垂危。乔凤山与战友撤退至通山县赤城村城坑吴庄时已奄奄一息,在说出“我是河北永年县乔七方村人”后便不幸离世。
1949年5月17日通山县城解放。然而,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入西南的崇山峻岭中,勾结并收买土匪和大刀会组织,意欲阻挠解放军南下。同年7月,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514团兵分两路攻打大刀会总堂。
战友们准备就地安葬乔凤山时,一位叫吴兴发的村民站出来,捐出了自己存放多年的一副柏木红漆上等棺木。
“乔战士是穿着军装,带着弹匣下葬的,几十个村民去送葬。”今年80多岁的吴著壮还记得,“他个子非常高,棺材对他来说有点小,身上的军装全被血染红了。”
安葬乔凤山后,吴兴发想到了自己的三哥吴守信早年参加革命,一直下落不明、生死未卜。感同身受的他决心找到乔凤山的亲人。
自此,吴家开始了祖孙四代长达72年的接力寻亲之路。
吴兴发多次托人打听河北永年县乔七方村,均无回音。临终前,他把这个未尽的夙愿嘱咐给儿子吴福生。
吴兴发几代人一直不断往河北去信寻亲,但都杳无音信,并且全村人都在帮忙寻亲。
吴家人一直敬仰英雄,把乔凤山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年年为他扫墓。村里不管老小都知道乔凤山的故事,很多人会自发为他扫墓。
直到今年,一位在河北邯郸任职的通山老乡许玉义发现了乔凤山亲人的线索。在通山、邯郸两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的沟通、查证之下,核实了乔凤山系现邯郸市永年区讲武乡乔七方村人以及他的烈士身份,并找到了他的亲人。
吴兴发儿媳焦雪芬已经记不清楚,帮吴福生往河北寄过多少次信。退休后,焦雪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寻亲。她还要求两个儿子吴高尚、吴高波一起来完成长辈的心愿。
焦雪芬说,72年来,每逢清明、中元节,吴家人总是不忘给乔凤山的坟头去祭奠。
烈士长眠于城坑,这里的乡亲们年年供奉他,视如亲人,特别是村民吴碧仙老人,在长辈的影响下,自认烈士乔凤山为义父,坚持守墓达50余年。
74岁的吴碧仙老人自述,她2岁时一场大病昏死过去3次,父母已伤心地为她穿好告别衣,准备好小棺材。万般无奈的母亲念叨请求乔凤山保佑救救女儿,没想到女儿身子变软变暖奇迹般睁开眼来好了。从那后就让女儿认乔凤山为义父,逢年过节都到坟前祭拜,结下一段特殊的情缘。
经邯郸市永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查证,乔凤山的身份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讲武乡乔七方村人,原名乔上海,字凤山,1924年出生,是四野第40军的一名战士。牺牲时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一名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