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德:碧血绘丹心
王兆德:碧血绘丹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襄阳电务段党委书记来到88岁老铁路王兆德家中,给他佩戴上了“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并与王老促膝谈心,最后祝愿王老身体健康!
今年88岁王兆德,先后历经了成昆铁路和襄渝铁路的建设,最后在43岁那年,被组织安排在六里坪电务段(后并入襄阳电务段)任段党委书记。“刚任职时的电务段还在组建中,设备是原始的,陈旧的。扳道岔是靠人工,凭感觉,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还记得当时的胡家营车站,饮水都很困难,需要人力挑。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出门就是大山。”由于生活枯燥,不少人求王书记想调到繁华的地区。“如果人人都走,那怎么行?胡家营车站的工作还怎么进行!”王老下了死命令:“曾经在战场上立功受奖的可以走,其它人一律不能动。”接着王老提出“扎根山区”的口号,同时让曾经是铁道兵的党员一对一帮扶职工,做好思想工作。
“这点苦不算苦,我年轻时还握过枪,打过仗,在枪林弹雨里冲锋过。”在当时,王老常常对年轻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他们静下心来,扎根山区做贡献。慢慢地,大家对这个看起来普通的老人充满崇敬之情,思想也随之慢慢转变。
1933年,王老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贫农家庭。“家里人口多,从小吃不饱,穿不暖。”王老的童年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中度过。“感谢共产党,在1947年进行土地改革,我家也终于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可以吃口饱饭了!”
怀揣着对党的感恩之情,年仅15岁,身材瘦小的王兆德毅然报名参军。在山东烟台孟平县独立营当一名战士。非战斗时间,帮助百姓春耕,春种,秋收。“平常我们主要在胶东一带活动。有一次连队二十多号人与国民党偶遇,随后便是噼里啪啦的枪声和炮声。”眼看着身边战友倒在了高粱地,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同年, 国民党军整编第二十五师占领烟台市区,对共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残酷镇压。那时共产党组织秘不可宣,入党意味着随时可能被国民党杀害。王兆德感念着共产党给家里分了土地,过上了有饭吃的生活,信念坚定地向李班长提出入党申请。“我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王老现在依然清晰的记得年少的誓言。
随后,王兆德的部队接到了支援淮海战役的通知。独立团从胶东走到江苏,国民党在江北有据点,面对面打了一整晚,国民党看到解放军丝毫不退缩的气势,投降逃跑。随后,王兆德的部队又参加了渡江战役。
“长江的江面很冷,我们穿着棉大衣,棉衣一旦沾了水,里面的棉花都冻住了,一碰就碎了。”一群战友只能互相抱着取暖过江,回忆起过江经历,往事仿佛依旧历历在目。但是看到国民党部队被打跑,国民党政府大楼人去楼空时,王兆德和战友们欢呼雀跃。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当王兆德所在的315团进入南京时,当地百姓夹道欢迎。时隔多年,王老对这个场景记忆犹新。
1950年10月8日,毛主席发布号召,组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共产党员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的人。”17岁的王兆德主动写申请,踏上抗美援朝的征程。王兆德所在连归属于后勤部,专职保障后勤粮食弹药。王兆德时任通信班班长,负责传递消息。入朝前,王兆德和战友们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支视死如归的队伍在跨过鸭绿江的前一晚,有人抓一把土揣在怀中,有人倒一壶水随身携带。“这就是祖国的味道啊!”腊月隆冬,鸭绿江江面被冰封,只能沿着山前行。“那时的中国刚解放,没有飞机,也没有大炮。到了朝鲜,到处都是狂轰乱炸的美军飞机。”天寒地冻,志愿军只能昼伏夜出。有一次,在靠近上甘岭的桥山,一匹马受了惊,跑到山沟里。美军飞机随即对该区域进行了一通狂轰乱炸……
“炮弹分两种,一种是烟雾弹,这种炮弹落地后会燃放出烟雾,接着开始燃烧。还有一种是子母弹,这种炮弹落地后,触发弹簧,弹出多个小炮弹爆炸。有些炮弹炸了,有的当时没有炸。稍微不注意就踩到炸弹。”有次王老前脚离开驻地,美军飞机过来把驻地炸了,前后不到100米,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大家更痛恨美帝国主义。
“中国萨拉米(朝鲜语“人民”的谐音),来到朝鲜地,吃的高粱米(东北供应的),受的飞机气。”志愿军的艰苦生活被编成了民谣,广为传唱。虽然艰苦,但战士们精神面貌很好,鼓足了气随时与敌人战斗到底。面对美军飞机一次次骚扰,战士们都憋了一肚子气。“打!”当又一次遇到敌机骚扰,王兆德和战友们忍不住拿起步枪向飞机射去。“可惜步枪射程近,打不到!”
志愿军把在国内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带到朝鲜,闲时帮助朝鲜百姓干活,犁地。“朝鲜的年轻人大多数都上战场了,村里只剩下老年人、小孩了。”此情景让王兆德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类似的境遇,不禁潸然泪下。为了更好融入当地百姓,王兆德自学朝鲜语,至今还能脱口而出常用的话语。离开的时候,与朝鲜老乡依依惜别。
“我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打过国民党;也曾在杭州与土匪斗智斗勇;亦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更是参与过铁路建设与管理,我兑现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能活到现在,看到今天的盛世,我感到心满意足,这一生无怨无悔!”王老简短有力的话让我们看到了过去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更看到一名共产党员虔诚的信仰和质朴。
“希望年轻人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技能,提高思想,茁壮成长。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下,更上一个台阶。祖国的未来看你们!”王老对当代年轻人充满期待。(王樊明,赵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