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采茶戏春来“花开”
通山采茶戏春来“花开”
燕厦乡采茶戏进城义演受欢迎
本报讯 通讯员 徐大发 报道:夜晚降临,通山县城小桥处河旁居民社区传来阵阵节奏锣鼓声和戏曲古韵调,悠扬的唱腔吸引戏迷纷纷前往观看。原来是燕厦乡竹林堂湾采茶戏团进城义演。从3月12日至15日,一连唱了4夜大戏,观众达两千余人次。
第一夜唱的剧目是《破镜记》,第二夜唱《罗帕记》,第三夜唱《三女拜寿》(又名《三女图》)。原计划义演三夜的,后来在观众的一再要求下再加演一夜,第四夜唱了两个剧本,分别是《梁三伯访友》和《渔网会母》,让戏迷们着实过了一把瘾。
正式戏曲开演前或剧中还会插演一段富水湖禁捕退捕宣传戏,用采茶戏腔调鱼鼓腔和打彩腔唱演。“高高兴兴走出台,宣传禁捕唱起来。禁捕退捕攻坚战,干部工作日夜忙。禁捕退捕护生态,生态资源来诸藏。禁捕退捕收双浆,鱼民上岸谋转行。撸起袖子加油干,小康路上把名扬。十年禁捕攻坚战,私捞乱捕要入刑。治鱼兴鱼持久战,鱼政执法不容情。禁捕退捕兴万代,谱写新章焕新春。持续发展促和谐,幸福生活好前程……”
竹林堂采茶戏团成立已有3年,剧团团长肖本江今年57岁,既是编剧又是师傅,师承他大伯朱楚富,已是采茶戏第五代传人。该剧团演职人员全部是本湾村民组成,现有演员16人。这个湾子历史以来就有一台采茶戏,唱采茶戏不用外请师傅,全凭老辈人传帮带,剧本都是现成的,学起来很容易上路。该剧团目前已有9个剧本,三个小曲可演,新改编的重头戏《花好月圆》还正在打磨之中,融入采茶戏的“九板十三腔十八调”,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将是该剧团主打的压轴戏。该戏团三年来已演出20多场,每场可收入3000多元。竹林堂村湾已成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现在,燕厦乡已有4个采茶戏团。
燕厦乡地处富水湖畔,从晚清开始这一带一直盛行采茶戏。有民谣唱道:“富水龙燕堰连堰,抱起伢崽一撂肩,夜里看茶戏,天亮流大汗,快快活活又一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该县洪港、燕厦等乡镇盛行起采茶戏,演出时搭起戏台,台上高处悬一盏汽灯或两盏油灯,每有演出四邻八乡的人都赶去观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仅燕厦地区就有18个采茶戏团,全县的采茶剧团就更多。
据了解,燕厦采茶戏团最早是柯家村成立的,后发展到全乡各个村湾。该乡采茶戏再往前推始于江西省竹篙林村的华德广师傅所传。
竹林堂采茶戏团长肖林本说,通山县文化局2019年曾支持4万多元发展剧团。他的目标是走出燕厦,唱响通山,走向更大舞台。他希望政府加大激励扶持力度,象邻县阳新那样鼓励采茶戏。阳新县现在全县共有28个采茶戏剧团,每年政府举办采茶戏比赛,一等奖奖5万元,二等奖奖2万元,三等奖奖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