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发现频危蛇类--白头蝰蛇
8月27日晚,十堰市茅箭区赛武当附近一位农民在看护庄稼地时,跑在前面的自家虎斑纹狗怪叫起来,跑过去一看发现一条没有见过的蛇缠在狗的后左脚上咬着狗腿不丢口,村民赶紧用树棍将小蛇挑开,这条三角形头上基本上为白色的小蛇他没有见过,他感到很奇怪,只2分钟时间狗腿就肿了起来,20分钟狗开始咳嗽走来,并流出液体躺在地上不能动了,1个多小时后狗就咽气了,狗死后浑身污黑,看到这个结果,村民知道碰上了巨毒蛇,用手机上网一查,其名叶白头蝰蛇,是一种频危物种,是我国境内27种毒蛇之一。
白头蝰蛇巴也叶喜马拉雅白头蛇,是中国境内27种毒蛇中毒性较强的一种,在青藏高原一带曾经出现过 。首位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的是一名欧洲探险家李奥拿度·费亚,直至1888年生物学者保兰格(GeorgeAlbertBoulenger)正式将白头蝰属命名为(Azemiops)。
喜玛拉雅白头蛇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蛇种。它们主要出没于东南亚的一些山脉之中。另外,在中国境内的西藏东南部以及越南均能发现喜玛拉雅白头蛇。毒性是神经毒,在人体内会引致痛苦、肿胀、高血压、反胃、腹痛、困倦、四肢麻痹、。白头蝰(学名:Azemiops feae)是中国27种毒蛇之一,又名白头蛇,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
白头蝰头部白色,有浅褐斑纹。躯、尾背面紫褐色,有左右镶细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
白头蝰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全长600~800 mm。具管牙的毒蛇,管牙较短小,无颊窝。背面黑褐色,具10~15+3~4对朱红色横斑,左右横斑交错排列或在背中线彼此相遇;腹面橄榄灰色,散以小白点。头部与颈背淡黄白色,具深褐色斑纹。
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眶前鳞3(2),眶后鳞2;颞鳞2+3(2);上唇鳞6,2-1-3式;下唇鳞8(7-9),前3(4)枚切前颔片。背鳞平滑,17-17-15行;腹鳞168-205,肛鳞完整,尾下鳞39~53对。
白头蝰蛇白白头蝰属于蝰科中的原始类群,只有单属独种,在研究管牙类毒蛇的起源与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以极少的数量分布于我国中西部海拔100米至1600米的丘陵山区。白头栖息于海拔100~1 600 m的丘陵山区,见于路边、碎石地、稻田、草堆、耕作地旁草丛中,亦见于住宅附近,甚至进入室内。常在夜晚或晨昏时外出捕食;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和食虫目动物。繁殖习性不详。有冬眠行为,它的背部呈黑褐色并有朱红色横斑;腹部的颜色是橄榄灰,白色小点散布其间;它的头部和颈部有浅浅的黄白色,并有深褐色的斑纹。
单独生活,夜行性,黄昏时分比较活跃,每年12月至翌年2月为冬眠期。
以小型啮齿动物或虫目动物为食,其中占较大比例的种类是食虫目的麝鼩。这种蛇非常耐饿,半年不吃不喝仍能保持强健的体魄。
白头蝰是中国27种毒蛇中最毒的一种,常被比喻为"一碰毙命"。
白头蝰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类毒蛇,被它咬中会导致血液凝固,产生局部疼痛、肌肉肿胀、头昏眼花、吞咽困难、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等症状,咬伤后可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DIC),使伤肢红肿疼痛逐渐加重、功能障碍。
临床用普通的眼镜蛇毒血清医治收效甚微。在使用抗眼镜蛇毒血清无效的情况下,改用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显著。
白头蝰亚科是蝰科中的原始类群,只有单属独种,在研究管牙类毒蛇的起源与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主要分布于我国,但数量稀少,应予积极保护。白头蝰在研究管牙类毒蛇的起因与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其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蛇目蝰科是白头蝰亚科唯一的一种。世界罕见。最早发现于缅甸克钦山。人被咬伤时,除局部剧痛、肿胀、少量出血外,还出现头昏、眼花、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症状。
白头蝰为蝰科中的原始类群,种群数量本身较少,但其他因素对其数量也造成了极大威胁:由于白头蝰的栖息地与人们的生活范围、居住地区有所重叠,容易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由于该物种比较古老且罕见,人们对它的认识不足,一旦发现可能将其捕捉、误伤或用来食用与贸易。
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种。
2004年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动物。
视界网周家山 摄